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灵活运用“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山地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0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经济运行平稳。一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速。前三季度,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42亿元,增速6%,增速排名第5。二是一产增加值及增速。前三季度,完成一产增加值125.21亿元,增速6%,增速排名第6。预计全年完成165亿元,增速6%。三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前三季度,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6元,增速8%,绝对值排名第5,增速排名第6。预计全年完成12147元,增长10%左右。
(二)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将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春耕生产指挥部,全力推动粮食生产。据部门统计上报,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1.66万亩,与去年267.31万亩相比增长9.11%;产量65.67万吨,与去年60.46万吨相比增长8.63%。
(三)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养特色”的思路,推进六枝二表哥、新希望、温氏、韩伟蛋鸡养殖等重点项目建设。预计全年全市生猪存栏100.7万头、出栏117.51万头;肉牛存栏34.06万头、出栏13.04万头;肉羊存栏30.08万只、出栏27.85万只;家禽存栏815万羽、出栏960万羽;肉类产量14.17万吨,禽蛋产量2万吨。品牌打造成效明显,猕猴桃、刺梨、茶叶为“凉都三宝”的区域品牌逐步风行天下,“弥你红”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全省最大。水城春早春茶以出茶时间早独步天下,刺梨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市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1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猕猴桃、盘县火腿等6个农产品获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并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推广。
(四)农产品加工有序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七大产业板块的决策部署,以项目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板块发展。六枝特区岩脚园区豆制品加工项目、盘县火腿产业项目、水城县刺梨鲜果深加工等项目有序推进。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选贵州省2020年生态特色食品高成长性企业名单。猕猴桃全产业链项目获得国家五部门联合通报表扬。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家。
(五)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打造了市农投公司、宏财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市农投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了六盘水市农业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二是扶持培育合作社。成功培育全国500强合作社5个,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18个。涌现出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江天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茂霖苗圃农民专业合作社、月亮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典型代表。三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目前培育家庭农场535家,涌现出六枝特区鲜香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盘州市盘江兴业养殖场家庭农场等56家省级家庭农场。
(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市农业农村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项目督促指导,2019年审批立项的17个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体进度已接近80%,特别是六枝特区、盘州市和钟山区3个县区的项目进度已超过95%。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2020年向省农业农村厅争取到11.9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盘州市通过竞争立项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行动计划试点。三是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对基础设施符合条件的农田开展实地核查,新增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达到年度任务的101.17%。
(七)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953个村级单位的清产核资,完成953个村(居)2719124人的成员身份确认,完成953个村的股份量化,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953个,完成953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登记赋码工作。二是探索宅基地改革工作。拟写了《六盘水市关于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探索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前提下,适度放活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提高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八)重大项目顺利推进。2020年全市纳入重大工程项目调度推进项目共61个,总投资271.65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69.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68.77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8个,续建项目20个,谋划项目13个。在建重点项目中,六枝特区凉都生态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已完成投资1204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3%;水城县桃花鸡生态养殖产业化扶贫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3%,项目推进暂不存在问题,推进顺利。
(九)“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成效显著。各地结合村寨的地形地貌、人文环境,全面启动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建设。全市已打造“千家万户小康菜园”20.19万户,搭建棚架4.39万个,栽种棚架附作物88.82万株,种植蔬菜9708亩,栽种果树13.73万株,编制栅栏1431千米。清理杂物16179吨、农村生活垃圾9623吨,清理塘沟7809千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产业蓬勃发展。
(十)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创造性开展工作。2018年至今累计完成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144228户,完成农村公共厕所建设1081个(其中,2020年已完成户用卫生厕所19920户,完成农村公共厕所建设359个)。截至目前,六盘水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93.5%,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930座,累计完成367个“十三五”期间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成功创建46个“国家卫生乡镇”、316个“贵州省卫生村”、实现“贵州省卫生乡镇”全覆盖。
(十一)要素保障逐步提升。扎实推进SPV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农银企产业共同体试点项目建设,我市的木岗猕猴桃园区建设创新试点项目、水城县50万羽桃花鸡养殖创新试点项目和2019年水城县食用菌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试点项目及2020年六枝特区贵州凉都生态肉牛全产业链项目有序推进,省级补助资金累计达69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预计达36258万元,多方共赢效应渐显。创新金融产品,缓解农业企业融资压力,累计给予贴息的贷款19428万元。“乡村振兴e贷”共发放3641笔,发放贷款43859万元。完成上争资金27918.12 万元,占全年计划任务28926万元的96.52%。
(十二)风险防范持续加强。全市认真落实排查监测、调运监管等防控措施,全市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全力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今年发生程度较去年有所减轻。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赴受灾点开展灾害核实统计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灾后生产自救。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全市农业农村领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例行监测合格率(99.21%)、监督抽查合格率(99.99%)、风险监测合格率(100%)均高于国家安全风险线97%,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十三)农业综合执法成效明显。2020年,我市全面完成了农业综合执法改革目标任务,组建了综合执法队伍,从而避免了交叉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不公、扰民执法等情况发生。全年主要开展了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非法捕捞等执法工作,有力的打击了坑农害农、制假售假、非法捕捞、生猪非法调运、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有效的保障了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安全。全年共查办一般程序案件149件,收缴罚没款90.796万元,移送司法机关24件41人。案件数、罚没款均比综合执法改革前大幅提升。由于工作成效突出,水城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
二、2021年工作打算
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转型升级新样板,全力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推进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一是聚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仓贮冷链设施等为重点,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广山地农业机械,持续完善冷链设施,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二是发展智慧农业。运用大数据+农业,统筹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平台、网站和数据,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整合现有自建系统、平台、网站,实现数据共享,深入推进“大数据+黔货出山”,强化农村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农民合作社深化合作,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中央、省、市中心工作和“十四五”开局部署,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一是持续抓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高效益”总要求,推动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深入推进小康菜园建设。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将小康菜园建成符合农业生产、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的有效载体。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向上争取支持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全力推动小康菜园建设,进一步完善要素、丰富内涵,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等重点领域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采取污水集中处理,人口分散村居结合化粪池、小型净化槽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是建立保障工作机制。借助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参照脱贫攻坚的做法,分别成立并充实市、县、乡乡村振兴专职机构,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压实市县乡三级的责任,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乡级党委书记成为乡村振兴“前线战斗员”。
(三)稳定粮食生产。坚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一是落实政策。进一步强化各项种粮优惠政策、补助资金落地落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将农业生产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农民增收。二是抓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粮食生产短板,切实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种粮综合效益。三是抓生产试验示范。以实施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等粮油重点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双杂”良种、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马铃薯高厢起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主要增粮技术普及应用,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四是扩大优势粮食作物种植。扩大特色红米种植面积,开展高粱引种试验示范,推广高产、抗逆性强、适合我市种植的高粱品种,积极发展荞麦、薏仁等药食两用特色杂粮。五是做好防灾减灾。继续加强与气象、水文、民政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防范,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调度分析和联动应对能力,积极做好农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将生猪临时性补贴、农业保险补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绿色贷款审批等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推进水城县温氏、六枝特区大北农等重点企业发展生产,提升产能。二是要加快推进六枝特区二表哥、盘州市火腿腿源基地、新希望、温氏等生猪养殖项目,六枝特区道地合作社、盘州市韩伟蛋鸡养殖、水城县桃花鸡以及六枝特区凉都生态肉牛全产业链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提高产量和规模化养殖率。
(五)加强重点项目调度推进。加快推进水城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盘州市新民镇贵州蔬菜集团2000亩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水城县中心屠宰场(生猪)、六枝特区轩辕农业加工项目、盘州汉伏波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盘州火腿产业项目(加工厂)、水城县初好刺梨鲜果深加工项目、“凉都跑山猪”养殖场建设项目、六枝特区大北农科技有限公司梭戛乡育肥场项目、水城县温氏一体化养猪项目(一、二期)、盘州市韩伟蛋鸡养殖、水城县桃花鸡、六枝特区凉都生态肉牛全产业链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各项目尽早建成投产。
(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推进以猕猴桃、刺梨、茶叶的“凉都三宝”精深加工为主,其他特色农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链格局。一是建立产品开发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张推进图表“五个一”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积极针对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动态研发新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二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建立分散、高效的产业基地初加工基地。实现产品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地仓储、就地加工。根据产业基地布局,在适合区域建设产业精深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集中消化新鲜农产品。
(七)抓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动力。一是深化“三变”改革。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组织形态的革命性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性构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路径,全力推进六盘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二是加强集体产权制度成果运用。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行为,严格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从资产经营、产业带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集体资产经营模式,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对合作社法人等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合作社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对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和跟踪服务。四是提高宅基地管理水平。依法组织开展农村用地建房动态巡查,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涉及宅基地的各类违法行为,引导农民群众按要求和程序,申请办理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防止产生新的违法违规占地现象。
(八)强化农业要素支撑保障。一是强化资金支持。以产业市场前景为依据,借助政府资金,吸纳企业资金,撬动银行贷款,构建农银企产业共同体,继续推广“乡村振兴e贷”等金融创新产品,缓解农业发展融资压力。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加强科技与企业结合、科技与产业结合。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电商物流网络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精准控制物流与仓储运营。三是强化产品品质。建立全程质量监督控制技术体系,推行清洁化生产,加强基地投入品监管,坚决杜绝违规农药、除草剂及不合格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广泛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以及加快“两品一标”的认证。四是强化标准宣贯。大力宣贯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严格按照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加强田间管理,提升管护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九)加大向上争取支持力度。加强向上汇报对接,及时到省农业农村厅对接汇报工作,争取省农业农村厅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方面申报给予支持,争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计划、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猕猴桃花粉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力度。
2020年12月30日
(联系人:陈 志;联系电话:869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