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 2022-03-02 18:50 字体:[]

根据安排,现将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2021我市农林牧渔业可比价总产值完成309.6亿元、增速8.7%。一产增加值179.69亿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298元、增速10.8%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一体抓。抓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8万亩、产量63.9万吨,分别占省任务的102.58%104.75%2021年秋冬种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6.55万亩,其中完成小麦种植26.49万亩杂粮杂豆10.06万亩,完成油菜种植30.77万亩。抓提质增效凉都三宝为重点、以两园一田建设为抓手,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万亩猕猴桃吨产园10万亩刺梨千斤园1万亩茶叶万元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四肉”产量13.89万吨,禽蛋产量1.83万吨;种植食用菌4.02亿棒、中药材23.35万亩、蔬菜126.54亩,特色优势产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同步抓。推进高标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7.25万亩,超额完成16万亩年度目标任务各市特区、区建设任务完成率和项目开工率100%推进种业工程实施印发《六盘水市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等相关配套方案,开展猕猴桃、本地樱桃、古茶树、野生食用菌、粮油作物、中药材、畜禽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开发保护工作。

(三)平台建设与项目推进重点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壮大经营主体2021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8.89亿元,占年度任务64.09亿元的107.48%。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6家,新增贵州初好公司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合计2家)。培育家庭农场776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4个。有序推进全市47家投资农业产业的国有平台公司转型,已市场化运作的21家,26家企业正在按照一企一策推进转型。以基金申报为途径强化项目推进2021,我市农业基金项目获基金管理人重点推进12个,申请基金8.91亿元全额放款项目8个,投放基金5.81亿元,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投入19.93亿元。2021年调度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35个,总投资134.44亿元,完成投资47.6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09.64%

(四)产业融合与数字赋能统筹抓。强化加工提升补短板目前全市纳入调度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0个,加工业总产值101.88亿元,纳入调度的市县在建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24.83亿元。2021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3.9%。强化信息推广降成本将数字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建成覆盖猕猴桃、生姜等特色产业物联网基地3.19万亩。

(五)绿色发展与品牌塑造协调抓。推广绿色模式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20个,推动3000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申报实施2021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项目4个。加强品牌建设,4家农业企业入选2021贵州“100强品牌2公司进入全省农业企业品牌价值评价50强名单4个农产品品牌进入全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50强名单。已获得绿色食品4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4个,在建地标保护工程项目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

(六)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突出抓。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4.5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加快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村9个、全省文明村45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4个、省级10个,3个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经验

二、工作亮点

(一)以“1333工程绘蓝图树样板。出台《六盘水市实施“1333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解三难(人才吸引难、环境整治难、群众组织难)为问题导向,以促三融(产业融合、服务融合、规划融合)为路径选择,以建三园(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为目标愿景,全面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六盘水样板。

(二)以两园一田提质量增效益。以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万亩猕猴桃吨产园10万亩刺梨千斤园1万亩茶叶万元田建设高质量完成。经验做法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通报表扬。

(三)以菜篮子工程保供给惠民生。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连续两次在全省排第一,获得优秀等次,得到省通报表扬目前已建成63个保供蔬菜基地4.02万亩,发展生姜、芋头、魔芋等优势单品18.72万亩,建成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245个。

(四)以农业基金申报引活水破难题。抢抓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基金的政策东风,做好农业项目基金申报到位资金5.81亿元,在全省排名靠前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投入19.93亿元。创新乡村振兴e金融产品发放贷款12.05亿元。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授信放款金额6559万元,排全省第2位。

(五)以农村三变改革抓示范动能。三变被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配套出台了《关于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14个政策文件,举办了全市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组建六盘水三变改革研究院完成国家对六盘水农村改革试验区评估验收重点培育三变改革升级版示范点10个,巩固提升市级示范点71个。不断推广三变经验,《关于三变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实行“3+3”模式打造产业联合体》编入《2021年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实践案例集》一书,《深化三变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获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23期)》刊载,新华社、《求是》杂志社等主流媒体年度宣传报道三变改革三十余条。

三、2022年工作打算

2022年,计划农林牧渔业可比价总产值增速8.5%一产增加值完成195亿元,增速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左右。

(一)抓好粮食生产这个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多措并举扩面积、提产量,确保粮食种植面积达271万亩以上、产量61万吨以上。压茬推进马铃薯、玉米、水稻等冬春粮油生产,持续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要求,大力推进1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农资供应,加强物资市场监督检查。

)抓好农民增收这个第一落脚点以提升务工就业作为拉动人均收入的支撑,提高群众务工收入所得。以凉都三宝引领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提高群众生产经营净收入深化推进三变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增加群众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分红金等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中央扩大三农有效及时兑现耕地力补贴、农村低保、养老保险、退耕还林等各项补助,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抓好特色产业这个第一增长点凉都三宝等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完成2万亩猕猴桃吨产园8万亩刺梨千斤园1万亩茶叶万元田建设任务,提升产业发展效益2022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5万亩、中药材稳定在23万亩,香药草产品开始投放市场。

)抓好资金项目这个第一保障争取资金投入力争上级财政资金和农业基金获放款资金不少于上年;继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和乡村振兴e等活动促进金融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狠抓项目建设2022年,全市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2 个,总投资145.02亿元,年度投资目标52.04亿元,较上年增长3.98%。狠抓招商引资着力盯落地、盯开工、盯投产,提高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入园率和投产达产率。

(五)抓好科学技术这个第一支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5%以上。抓好农业信息化,认定市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个以上,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打好种业翻身仗,主要粮食作物和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抓好标准化体系示范项目建设

(六)抓好经营主体这个第一前锋2022年新培育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做好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替补申报工作。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2022年力争创建省级示范社1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

(七)抓好乡村产业接二连三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实施5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力争培育4家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大力实施优质农业品牌培育行动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申报两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等工作努力在全市建设一批立足田间地头、功能设施完善、紧密衔接市场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提升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

(八)抓好畜牧业六畜兴旺按照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养特色的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养殖,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畜禽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达产抓好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审批及监管工作,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力度,确保肉食品安全。

(九)抓好绿色发展这个第一底色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认证农产品为载体,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频次,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上市等行为。推动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取得实效,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确保全面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分类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新(改)建任务2.7万户以上。抓好畜禽粪污治理,实现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抓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