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排,现将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为主题,聚焦聚力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大力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向纵深拓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抓经济运行调度促增长。2022年,农业经济主要指标稳中有进,摆脱了连续两年挂末的局面。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3.84亿元,增速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4,较2021年上升5位。一产增加值188.28亿元,增速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5,较2021年上升4位。全市三次产业中,一产增加值增速最高,切实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
(二)抓农村居民增收富百姓。印发《2022年六盘水市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工作方案》,建立月调度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促农增收34条措施落实到位。千方百计稳住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持续保持在70%以上。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125个,发放劳务报酬7596.45万元。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1453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1038人,开展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农村劳动力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318人次,提高了劳动技能和工资议价能力。持续强化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及时发放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7项补贴18.78亿元。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1元,排名全省第4,增速7.1%,排名全省第1,较2021年上升1位。
(三)抓粮食油料生产保安全。全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开展党政领导领办粮油单产提升示范田,组织专家团队广泛开展粮油生产“揭榜挂帅”活动,围绕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千方百计挖掘粮食增产潜能。加大资金投入,向上争取到4.27亿元资金投入粮油生产,市级财政克服困难调拨3000万元资金投入粮油生产。2022年,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78.12万亩、产量64.79万吨,实现双增长,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生产任务;单产较2021年提高3.1公斤/亩。完成油菜种植面积30.64万亩、产量3.24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3.79%、27.51%,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培育的4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累计43个)。在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我市种粮带头人韦仕龙获二等奖、品种改良员杨德飘获三等奖。
(四)抓特色产业发展提效益。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高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以“两园一田”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累计建成猕猴桃“吨产园”3万亩、刺梨“千斤园”18万亩、茶叶“万元田”2万亩,带动猕猴桃、刺梨、茶叶产业分别增产59.02%、28.9%、20.77%。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产量稳步增长,四肉和禽蛋产量增幅排全省第3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稳步提高,按新口径计算预计达56%。盘州市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水城区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盘州市新民镇成功申报2022年度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全市分别新增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个和8个,新增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2个、猪伪狂犬病净化场1个,六枝特区郎岱镇花脚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获得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
(五)抓经营主体培育增后劲。持续实施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发展,构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联农带农机制,扶持具备实力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转制改企,培大育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激发农业市场活力。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列全省第8位;新增省级示范社6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5个。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0家;发展农民合作社4247个,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3个、省级示范社114个;培育家庭农场90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59家。
(六)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基石。积极向上沟通对接争取支持,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大力推进“政-银-企”三方合作,争取到农业现代化基金3.73亿元,并整合烟水配套项目、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资金1386万元。组织技术人员实地督促指导,加快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度,紧盯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保障,2022年全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4.8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七)抓农业机械化推广补短板。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撬动作用,以六枝特区水稻全程机械化推广面积5000亩为载体推进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建设。2022年,全市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5个,投入资金720万元,购置农业机械158台套。首次实现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5大粮油作物均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预计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可以达40%以上,较上年提高7.46个百分点以上,增幅排全省前列。盘州市耕瑞农机合作社杨绍玉同志荣获2022年度全省“杰出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盘州市平关红方种养殖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黄红方同志荣获2022年全省“最美农机手”,六枝特区用平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2022年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八)抓向上争资争项强保障。抢抓机遇,用足用好新国发2号文件、农业现代化基金等政策红利,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汇报,积极向上对接汇报获取支持,千方百计强化农业农村发展资金保障。全年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7.102亿元。获投农业基金项目8个,获投农业基金6.68亿元,在全省排名第3位。招商引资引进的60个项目到位资金20.9亿元。农业农村领域纳入调度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0个,完成投资46.87亿元。
(九)抓绿色发展品牌农业扩影响。全市已获得绿色食品4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3个,2个地标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并验收,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刺力王刺梨原液在全省率先进入2022年第二批特质农品目录。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预计在8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1%,秸秆综合利用率初步核算为90.5%,农膜回收率初步核算为89.7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初步测算为93.26%,农药化肥持续实现减量增效。农业行政执法立案232件,同比增长56.8%。完成农产品监督抽查4641批次,发现不合格农产品24批次。六枝特区创建国家第四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水城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2022年食品安全考核涉农指标评分为19.5分,排名有望进入第一方阵。
(十)抓农村综合改革注活力。2022年全市甄选6个改革选题,建立全市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建立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月调度机制。加强对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完成对2021年度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和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系统的填报。全市共有200.53万亩承包地、41.76万亩集体土地以土地经营权盘活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产业,获得股份收益。累计整合16.78亿元财政资金,撬动106.29亿元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参与“三变”改革。目前,全市累计参与“三变”农户有55.97万户,受益农民达185.96万人。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贺丹同志获先进个人表彰。
2022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生猪基础产能调控、资金执行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力争再上台阶。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省预期目标为:一产增加值增长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建议全市全年预期目标为:农林牧渔业可比价总产值增速6%左右,一产增加值增速5.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左右,增速均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主要思路是:抓好“三大体系”加速农业现代化,抓牢“四块收入”加快农民增收,抓实“三项工作”加强投入保障。
(一)抓好“三大体系”加速农业现代化
1. 抓好产业体系。一是稳定粮油生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茬推进粮油生产,持续抓好病虫害监测防控和防灾减灾,多措并举稳面积、增产量、提效益,确保完成35万亩油菜生产任务和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落实粮油生产支持政策,按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用好产粮大县、产油大县支持资金,积极争取耕地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油项目。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继续推行各级党政领导领办粮油单产提升示范田,不断提升单产水平。二是巩固特色产业。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高效益的总要求,以“凉都三宝”为重点,以“两园一田”为抓手,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新建猕猴桃“吨产园”3万亩、茶叶“万元田”1万亩、刺梨“千斤园”8万亩;推动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适度规模发展,蔬菜(含辣椒)种植110万亩(次),水果投产面积30万亩左右,中药材稳定在23万亩以上,食用菌4万亩左右。三是推进畜牧渔业。持续推动畜牧产业振兴。完成四肉产量14.2万吨、禽蛋产量2.4万吨。建成六枝黄牛集团岩脚镇新寨村、中寨乡中寨村基地,加快市水投公司、钟山区卓立公司陆基桶养鱼项目和盘州市明珠晨曦鱼菜共生项目建设,盘活盘州火腿腿源基地、水城温氏养猪、野钟桃花蛋鸡等项目。
2. 抓好生产体系。一是抓好种子生产和推广。强化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生产种子1600吨以上,完成品种区试8个,力争审定新品种4个。二是抓好耕地建设和保护。围绕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等重点,做好耕地障碍修复,不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提升改造3.5万亩。持续开展“大棚房”和乱占耕地建住房整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认真做好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三是抓好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大力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以上,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4%以上。四是抓好科技支撑。继续开展农技人员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行动。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左右。推进国家香药草三产融合标准化示范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牛场辣椒提纯复壮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乌蒙山区特色果园生草复合生产增效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六盘水主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等项目建设。五是抓好绿色发展。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农药化肥持续实现减量增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完成农产品监督抽查4500批次以上,力争六枝特区进入国家第四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名录。支持水城区做好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
3. 抓好经营体系。一是强化主体培育。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按省的口径,含退出后递补的企业),省级龙头企业稳定在100家以上,新增省级示范合作社10家以上,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以上。二是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对“凉都弥你红”“凉都水城春”“初好”“刺力王”“盘县火腿”等优质品牌的宣传推介。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申报“两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等,新增获证绿色食品3个以上、名特优新农产品或特质农品1个以上。三是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钟山区海大饲料、水城区茶叶公司白茶生产线、合盛源公司菜籽油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等项目建设,盘活盘州市屠宰厂、火腿加工厂等项目,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参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省乡村旅游重点乡镇(村)等评选。抓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支持盘州市国家农村产业发展示范园建设。
(二)抓牢“四块收入”加快农民增收
1. 抓牢工资性收入。深化劳务协作,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保持在70%以上。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劳务报酬占项目投资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开展根治欠薪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统筹开发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解决乡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总体保持现有岗位规模稳定。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保障村医待遇。强化农村建筑业劳动力培训,鼓励在我市的建筑施工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计划新增农村劳动力建筑劳务就业3500人以上。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鼓励成立“劳务合作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2. 抓牢经营性收入。稳定粮油生产,巩固特色产业,推进畜牧渔业。强化主体培育、品牌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整合农资供应资源为农民供应平价低价农业生产资料。探索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生猪活体、农机具等抵押贷款业务,拓宽融资渠道。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落实将土地出让收益50%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
3. 抓牢转移性收入。做好涉农补贴资金清查,确保47项强农惠农补贴足额精准按时发放。优化农民技能培训补贴方式,落实“证书直补”制度,按规定将培训补贴直接拨付给获得证书的农民,对参加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按规定发放培训生活费补助。按规定落实新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收入的科学调查和精准统计,确保应统尽统。
4. 抓牢财产性收入。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扎实推进全市4个“租改股利益联结试点”和1个“家庭经营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试点”。在总结盘州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经验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开展民宿改造提升、农村闲置校舍处置、闲置低效扶贫资产盘活等工作,积极参与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申报评定。
(三)抓实“三项工作”加强投入保障
1. 抓实争资争项工作。一是抓实财政项目资金争取工作。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进一步强化向上对接争取,确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努力提高资金执行率,为继续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创造条件。二是抓实农业基金争取工作。紧紧围绕项目谋划、收集、筛选、报送、审核、推送、尽调、审批、投放、使用等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向上对接和向下指导,确保全市争取到的农业基金金额占全省实际投放总额的1/9以上。三是抓实金融资金投入,继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和“乡村振兴e贷”等活动,推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
2. 抓实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压紧压实责任。通过提示、通报、约谈等措施,进一步压紧压实县区责任,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工作任务。二是精心谋划项目。精包装一批产业基础优、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产业项目,利用 “百强国龙进贵州”、省级产业专班外出招商、东西部产业协作等契机做好农业产业招商。三是加强企业对接。加强与目标企业的招商对接联系,做好项目推介、企业引进。四是做好跟踪服务。着力盯落地、盯开工、盯投产,提高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入园率和投产达产率。
3. 抓实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抓实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31个,其中收尾项目5个、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7个,预备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105.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35亿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配合乡村振兴局实施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1054户。二是抓实问题项目成果巩固。针对已摸排出并整改完成的47个产业项目,巩固整改成果,持续发挥产业效益。同时,进一步开展问题项目摸排,及早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原因精准指导,分类处置,逐一整改,防范化解风险矛盾。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接续奋斗,不懈前行,努力书写凉都“三农”新篇章,为幸福六盘水建设贡献“三农”力量。
202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