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抓好农业经济,促农增收进一步凸显。通过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96亿元,增速3.4%;一产增加值185.11亿元,增速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7元,增速8.1%;城乡居民收入比2.6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扛稳政治责任,粮油底线进一步筑牢。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党政领导领办粮油生产示范田,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秋冬春连旱的不利气候条件,组建137个抗旱服务队抗干旱保生产,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75万亩、产量64.9万吨、油菜35.25万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油生产任务。粮食单产每亩236公斤、较上年提高3公斤。新增审定种子新品种3个,盘州马铃薯种薯脱毒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盘州市荣获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荣誉称号。
(三)做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增。不断做大做强“凉都三宝”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进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生态畜牧业等科学发展,逐步形成“1+3+N”的农业产业体系。累计建成猕猴桃“吨产园”6万亩、刺梨“千斤园”26万亩、茶叶“万元田”3万亩,带动全市猕猴桃、刺梨、茶叶产量分别增长19.7%、44.3%、2.1%。全年蔬菜累计种植达120万亩,中药材产量17万吨,食用菌种植规模达4亿棒。实现四肉产量14.97万吨,禽蛋产量2.72万吨。钟山区青林乡成功申报2023年度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获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2个,省级无布鲁氏菌病小区2个。盘州刺梨进入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名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连续3次全省第一。
(四)强化要素保障,三农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完成省下达高标准农田12.5万亩建设任务,亩均投入达3308元。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累计成立农机合作社90个,5大粮油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48.4%。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和整改农村厕所11064户,积极探索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治理一体化整村推进示范建设。水城区营盘乡高峰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大力盘活农村闲置低效项目,排查经营性闲置低效项目148个,全部完成确权,盘活99个。
(五)加强主体培育,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2家、100家,国家级、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33个、11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2家,其中贵州省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庭银家庭农场—规模适度重科技猕猴桃变“致富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全市已获得绿色食品5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保护水城猕猴桃地标品牌,助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入选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六)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建立农业“531”项目库,强化资金争取,获批农业基金3.7亿元,争取上级资金7.05亿元,盘州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项目获省政府专项债券5000万元,在农业农村系统首次获批专项债券支持。加大项目建设,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纳入调度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共21个,完成投资9.38亿元。
二、2024年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紧盯“四个重点”,夯实“四个基础”,强化“四个保障”,不断推动“三农”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可比价总产值增速3.7%左右,一产增加值增速3.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5%左右。
(一)紧盯“四个重点”。一是稳定粮油生产。聚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稳定农民种植积极性,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和技术服务,提升粮食单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5万亩和产量64万吨以上。二是抓实产业发展。围绕做足“土特产”文章,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和农产品市场培育工程,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持续深化巩固“两园一田”建设,提升蔬菜、水果、食用菌单产水平和扩大总量。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培育壮大小黄牛、黑山羊、乌金猪等养殖规模,支持六枝特区、水城区发挥全省养牛大县优势发展肉牛产业,全年完成“四肉”产量15万吨以上,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稳定在100家以上,新增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省级农民合作社10家以上。支持盘州市做好全国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稳步提升,全部完成148个闲置低效项目盘活。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开展春风就业行动,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业农村领域项目,支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外出就业、返乡就业创业;用好到户产业奖补政策,整合财政衔接发展产业资金、东西部协作产业类项目资金,提升产业带农增收水平;抓好农旅融合发展,盘活闲置低效资源资产,落实经营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抓好52项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确保及时、足额兑现到位。四是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有序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强化部门协作,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畜禽粪污治理。2024年,计划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点30个,新(改)建农村户厕9288户。
(二)夯实“四个基础”。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部门专家、镇村干部、受益农户等三方共建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承建高标准农田的途径,整合水利部门灌溉项目、烟草部门烟田建设项目和东西部协作产业设施项目,建好10.5万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积极申报并全力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0%以上。三是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做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课题研究,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百千万”技术指导行动,加快推进农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建设。2024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54%以上,农膜回收率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6%以上。四是推动种业振兴发展。重建脱毒马铃薯繁育体系,积极推进“乌蒙凤鸡遗传资源保护”等项目,抓好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做好种子市场抽检和市场监督检查工作。
(三)做好“四个保障”。一是加大项目投入。充分用好“531”项目库,强化农业投入和项目建设,全力争取农业农村现代化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计划投资7.02亿元。二是做好技术服务。认真开展农技人员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行动,做好病虫害防治和自然灾害应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5000人次以上,培训高素质农民800人以上。三是加强督促调度。充分利用农办议事协调机构,灵活采取“月调度、月研判、月通报”工作方法,常态化运用“局长包县,科长包乡”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四是强化风险防控。持续巩固农业农村领域“防风险、促发展”工作,组织开展深入、全面、细致排查,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及时分析研判、有力有效化解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