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区动态

钟山区海嘎村:贵州之巅古朴山村的历史记忆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最北端,隐匿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海嘎村,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州屋脊韭菜坪的怀抱之中。海嘎,彝语意为“湖的上面”或“大海之滨”,这个名字不仅寄托了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成为海嘎人心中念念不忘的乡愁。


这里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坐落在贵州屋脊韭菜坪的半山腰上,位于钟山区大湾镇的最北端,是钟山区的北大门。站在平均海拔2500多米的海嘎村,11.2平方公里的村域尽收眼底。

海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彝族先民从云南东徙至此,形成了今日汉彝杂居的独特格局。千百年来,彝族文化与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融合,孕育了海嘎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海嘎以前的确非常苦,老百姓赶场,要买两斤盐都是要靠人背马驮。后来,交通、水电路都解决了,这里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幸福日子。”钟山区大湾镇海海嘎村二组村民杨富忠说道。


曾经的海嘎村,是一个偏远闭塞、贫困落后的村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曾因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大,成为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曾经,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取暖靠抖,耕地靠牛,照明靠油,娱乐靠酒,偏远、落后、贫穷成了海嘎村的代名词。

然而,海嘎村的命运在2010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年仅28岁的杨波被选派到海嘎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先后协调并为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硬化了道路、解决了饮水问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产业。在他的带领下,海嘎村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海嘎村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昔日的穷疙瘩,蝶变成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

“海嘎村在杨波来之前水电不通,路也不通,他带我们整整干了十年时间,把电、水、路三通都开通了。我记得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海嘎一天不脱贫,他就一天不下山。”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村委党支部副书记李定贤告诉记者。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海嘎小学在海嘎村的美丽蝶变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作为村里唯一的求知殿堂——贵州最高“学府”海嘎小学创建于1964年,当时没有正规校舍,自然条件艰苦,甚至有一段时间,海嘎小学只剩校长郑龙一人坚守。

2003年,海嘎小学新增了两间校舍,学生人数也一度增加到106人。2016年,郑龙动员了7名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老师跟着他上山,顾亚就是其中的一名。郑龙告诉他,在山更高的地方,还有一个叫海嘎小学的地方,真希望能把海嘎小学建成一所完整小学。

“现在在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硬件设施全部跟上来了,现在我们有‘班班通’,同学们可以坐在美丽、宽敞的教室里面。同学们下课的时候,都可以到排练室去排练,跟着吴老师一起学音乐,使同学们自信阳光。”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校长郑龙说到告诉记者。


学校的物质条件虽然改善了,但大山深处学生们没有自信心,缺乏活力。

由此,顾亚产生了用音乐提振孩子们信心、拓展视野的年头。他的想法得到校长郑龙和其他老师的支持。2018年,海嘎小学组建了第一支乐队——“遇”。从此,音乐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神奇的大门,也让海嘎小学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2020年8月19日晚,海拔2500米之上的海嘎小学操场上,迎来了一场名为“海嘎少年的夏天”的演唱会,并通过抖音对外直播,近150万人在线观看。一时间,这座贵州最高“学府”——海嘎小学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的焦点。

“海嘎小学的孩子们自从接触到音乐,内心就慢慢的变得开朗很多,能够站在舞台上大声的歌唱,这也是音乐给予他们的这种帮助吧,也是音乐的力量。我们目前已经是第八支乐队了,孩子们能够抱着乐器,能够自信地去弹奏演唱。”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教师顾亚说道。


那一年,顾老师用音乐打开了海嘎孩子们的新世界,他们在贵州最高的地方放飞了梦想,让全世界听到。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海嘎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随着韭菜坪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和完善,海嘎村四季变换的美景,逐渐成为游客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韭菜坪我们年年都来,但是今年这个人是越来越多了,风景很优美,值得大家来打卡,环境很好,空气也很好。”韭菜坪避暑游客邱梅说道。

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海嘎村村支“两委”不断扩大、加固海嘎湖,兴办海嘎休闲山庄,鼓励村民将自家私宅改建为民宿或开办农家乐。如今的海嘎村,已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留住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海嘎村始终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论是春节、元宵节等汉文化的传统节日,还是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文化的传统节日,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特别是火把节期间,村民们杀牛宰羊、点燃火把、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的场景,成为了海嘎村一道亮丽风景线。”记者孙澎说道。


海嘎村还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他们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他们还利用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海嘎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大山之外更广阔的市场。

“民间遗遗留下来的一个是《阿西里西》,一个是《桑麻舞》,还有个《采韭菜》,都有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比如我像我儿子,他编排《彝人传奇》,就把原来的遗留下来的阿西里西、桑麻舞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坚持下去的。”钟山区大湾镇海海嘎村二组老人杨富忠说道。

发展才是硬道理。近年来,随着《海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海嘎旅游发展规划》《海嘎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海嘎小康台账》等蓝图的规划、出台,一个美丽海嘎乡村振兴新画卷呼之欲出。


“为了我们海嘎村的发展,依托于韭菜坪的旅游的开发,为老百姓申请办这个这个民宿,还有农家乐,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让他们生活富裕,有待进一步的大的这个提升。”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宣说道。

海嘎,从一个贫瘠的彝寨到现在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折射出来是一幕幕海嘎人勇毅前行的感人故事,是一段段关于奋斗与梦想、传承与创新的传奇。

如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海嘎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钟山融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