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

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51号提案的答复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舒开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财政衔接资金产业奖补占比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实施产业奖补作为落实“四个一批”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各项决策部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结构,通过实施产业奖补鼓励引导脱贫群众发展自种自养,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全市共获批中央第一批财政衔接补助资金69187万元,立项实施项目269个。其中,安排发展产业项目资金44240.1万元,占到县中央资金64.78%,实施产业项目148个。 共计安排产业到户奖补资金19054万元,占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3.11%【根据省级文件要求,2024年,各县投入中央衔接资金实施产业奖补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5%】。 其中,奖补养殖业资金17542万元,奖补种植业资金1162万元,其他产业奖补投入资金350万元。

二、贯彻落实情况

(一)关于“明确奖补范围、坚持分类奖补、明确奖补标准”的建议。《省乡村振兴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4年产业奖补促脱贫群众增收有关工作的通知》(黔乡振发〔2023〕8号)规定:“各县(市、区、特区, 以下简称“县”)根据本地 ‘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 情况确定奖补范围, 原则上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且有产业链支撑的主导产业作为奖补重点领域。鼓励奖补对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先支持发展牛羊、生猪养殖;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脱贫群众通过发展特色农贸、特色加工等方式实现增收”,并且制定了《贵州省产业奖补标准推荐目录(参考)》,附上了肉牛、 能繁母牛等10种养殖业奖补类型和6种种植业奖补类型及奖补标准。同时,要求各县党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统筹谋划,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布局及实际情况,制定奖补方案,明确奖补范围及目录,细化奖补规模、补助金额和补助要求等重点内容, 明确县、乡、村三级责任分工。

目前, 全市4个市区都制定出台了2024年产业奖补方案,明确了产业奖补范围、奖补对象、奖补标准等。如,盘州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2024年到户产业奖补项目工作方案》(盘州乡振发〔2024〕5号),安排中央第一批财政衔接补助资金7094万元作为到户产业奖补资金,占投入产业发展资金的56.05%,种植类奖补资金拟投入362万元、养殖类奖补资金拟投入6732万元。 并且明确奖补标准统一以户为单位,每户每年产业奖补资金累计不超过5000元,具体按种养物实物补助标准核算,不能垒大户;明确补助对象为有意愿、有劳动能力发展产业或已从事农业生产的,以户为单位且产业发展达到奖补最低规模条件的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四有”人员家庭不享受”);委托他人代养代种的且产业发展达到奖补最低规模条件的整户无劳动力脱贫户(监测对象);明确了产业奖补标准目录,如,2024年以来外省引进的牛4500元/头,省内购进或自繁自养的牛3000元/头,新增饲养2个月以上的猪500元/头,能繁母猪1000元/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0元/亩。

(二)关于“完善管理服务、加强宣传引导”的建议。为帮助解决疾病防控、生产发展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我市积极开展农业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活动,组织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块、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服务。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组人员一个基地、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三个一”的管理机制,组织技术服务团采取保姆式、菜单式、诊断式“三式”联动,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和实施“揭榜挂帅”技术竞赛。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农技人员1418人(次)参与基础性示范服务。 其中,按行政层级分,市级106人(次),县级435人(次),乡级877人(次);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市级106人(次),六枝特区298人(次),盘州市697人(次),水城区215人(次),钟山区102人(次);按产业类型分,粮油752人(次),畜牧水产393人(次),经济作物273人(次)。实施“揭榜挂帅”技术竞赛141个。其中,按行政层级分,市级12个,县级64个,乡级65个; 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市级12个,六枝特区48个,盘州市41个,水城区15个,钟山区25个;按产业类型分,粮油81个,畜牧水产23个,经济作物37个。按照应参尽参要求,全市农技人员参与率达90%以上。

另外,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组织发动作用,以“产业兴旺”为核心, 以政策激励为抓手,加大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精准摸排脱贫户(监测对象)收入及产业发展情况,引导、鼓励和支持群众通过自力更生, 自主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和动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持续推进产业奖补工作,坚持把产业扶持作为激励群众发展产业和推动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确保产业奖补政策有效带动脱贫户“可持续”增收,推动脱贫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产业发展。整合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实施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到户产业;持续推进“玉+”“稻+”“烟+”“林+”产业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大场带小场”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做大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对经营净收入的拉动能力。

二是做好技术服务。加强技术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认真开展农技人员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行动,建立行动考核推优机制,把过程与结果紧密结合起来考核,将承担榜单数量、报送信息质量等纳入平时考核内容,将增产增收、集成技术等作为验收考核重点,督促农技人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过程管理,认真开展示范服务。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到户产业奖补政策是今年助农增收的重要激励机制,是增加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方式。我局将强化监督管理,指导各地要统筹做好产业奖补、交通补贴等政策的宣传兑现工作,确保在9月底前到人、到户的奖补资金全部按程序和规定兑现到位。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杜庭;联系电话:8690406)



    
上一篇:
下一篇: